大雁塔为什么叫“雁塔”:从健陀罗到长安

作者:孙英刚   2015年12月31日 07:30  《读书》2016年第1期    1093    收藏

西安大雁塔因何得名?


经历千年风霜、至今矗立在西安的大雁塔,也曾经俯瞰着隋唐长安那座历史上的伟大都市。它是中国中古时代带有强烈世界主义(cosmopolitanism)色彩的辉煌文明的见证者,也是佛教在亚洲兴起与传播这一世界脉络的重要地标。它的建立,在某种意义上是中土的长安崛起成为新的世界佛教中心的象征;同时,从这里出发,佛教横渡东海,将佛光洒在日本列岛上。它的宗教、思想、文化意涵,以及在整个人类文明起伏演进中的意义,清晰地刻画在历史的记忆里。


不过,历史记忆又是如此的脆弱,以至于我们至今说不清楚为什么这座伟大的佛塔,叫做“雁塔”。虽然名无固宜,约定俗成谓之宜,但“大雁塔”之得名,背后却很可能存在被历史记忆所湮没的信仰与思想情节,而这些情节,将有助于我们理解佛教文明和中古中国文化本身。所以,本文看似讨论的是雁塔,实际上讨论的是佛教的域外思想因素和中国文明的关联性——而这种关联性可能在以往被忽略了。


大雁塔的得名,目前最为学界认可和大众称道的,是玄奘《大唐西域记》所记其在印度所闻僧人埋雁造塔的传说,其次是宋人张礼《游城南记》引法显《天竺记》有关达嚫国迦叶佛伽蓝佛塔的有关描述。


玄奘见到这座以大雁命名的塔,是否就意味着长安的大雁塔是仿制这座塔而来的呢?没有任何文献记载能够证明两者之间的关联。只不过是近代以来的学者从《大唐西域记》中找出了这条记载,然后裁剪拼接到长安大雁塔的建塔缘由上去的。看似合理,实际上并不能坐实。从史源和逻辑上来说,也存在不能解释之处。


宋人张礼《游城南记》显然就并不知道长安的大雁塔和《大唐西域记》的这条记载有什么关系,或者说即使到了宋代,上述观点其实大家也并不买账,甚至说,根本就不存在——其实,这种观点是现代学术的产物。学术研究除了能够呈现出新的历史画面,也可能会制造出并不存在的关联、绘出并不存在的历史画面。从这个角度说,越是技艺精湛、思想丰富的历史学家,其过于完美的结论越是值得警惕。


张礼自己的解释——或许并不是他的独创,而是一种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是把“雁塔”和法显有关达嚫国的记载联系在一起:“其云雁塔者,《天竺记》达嚫国有迦叶佛迦蓝,穿石山作塔五层,最下一层作雁形,谓之雁塔,盖此意也。” 达嚫国就是《大唐西域记》卷十所说的“憍萨罗国”(Kosala),属于中印度。《法显传》原文记云:“从此南行二百由延,有国名达嚫。是过去迦叶佛僧伽蓝,穿大石山作之,凡有五重:最下重作象形,有五百间石室;第二层作师子形,有四百间;第三层作马形,有三百间;第四层作牛形,有二百间;第五层作鸽形,有百间。”


显然,张礼的引述似是而非,根据法显的记载,此塔最底层为象形,并非雁形,反而第五层是鸽形。所以张礼的这一观点遭到了学者的批评。不过也有学者认为,鸽雁同类,唐代习尚以雁为贵,凡言鸟者多以雁代之,故慈恩寺塔就以雁为名。其实,唐徐坚《初学记·道释部》记载释道安(312—385年)在襄阳檀溪寺造五重塔,正是对达嚫国伽蓝的模仿,但是唯一的区别,就是“最下为雁形”。法显亲眼所见可能更为可靠,而有关信息传入中土后,或有失真。但无论如何,达嚫国迦叶佛迦蓝佛塔上有雁或鸽的符号大致是可信的。



“雁塔”在中古时代被广泛用于描述佛塔


要理解大雁塔为何被称为“雁塔”,首先必须厘清的是,它得此名甚晚,并非在建塔之初就命名为“雁塔”,而是后人追加命名的。玄奘本人并没有把这个塔叫做雁塔。翻检初、盛唐诗文、佛教文献、官方文书等各类史料,这座佛塔主要的名字叫做“慈恩〔寺〕塔”、“慈恩寺浮图(屠)”,因其位于慈恩寺西院,有时也被称为慈恩寺西院浮屠,比如杜甫《同诸公登慈恩寺塔》诗、韩愈《长安慈恩塔题名》文、高适《同诸公登慈恩寺浮屠》诗等。


中唐之前唯一将其描述为“雁塔”的记载,是中宗时代孙佺《奉和九月九日登慈恩寺浮图应制》云:“一忻陪雁塔, 还似得天身。” 但这只是泛泛的用法,非常普及,比如同时期的沈佺期《游少林寺》诗也描述少林寺佛塔“雁塔风霜古,龙池岁月深。”中唐之前慈恩寺并没有“雁塔”固定说法,到了科举制度兴起,“雁塔题名”兴起,使得雁塔之名流行开来。至于在雁塔前冠“大”字, 则大约起于明代。明代科举考试的文举人和武举人,仿照唐人故事,分别会聚于慈恩寺和荐福寺立碑留念,亦曰“雁塔题名”。因西安南郊有两座雁塔,为便于区别,遂有大、小雁塔之称。


其实,“雁塔”作为一种对佛塔的描述性文字,在唐代非常普遍。比如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在其文字中不厌其烦地用“雁塔”描述各个寺院的佛塔,比如《益州绵竹县武都山净慧寺碑》、《益州德阳县善寂寺碑》、《梓州郪县兜率寺浮图碑》、《梓州飞乌县白鹤寺碑》、《梓州元武县福会寺碑》等等,其中《梓州元武县福会寺碑》(《全唐文》卷一八五)云:“都人狎至,瞻雁塔而欢心;野老相趋,寻鹿园而顿颡。”稍晚一点的卢藏用《景星寺碑铭》(《全唐文》卷二三八)也用“雁塔分身,初疑踊出;蜂台合势,更自飞来”来形容景星寺佛塔;武三思《大周封祀坛碑(并序)》(《全唐文》卷二三九)云:“心悬万月,从雁塔而乘时;足驭千花,自龙宫而应运。” 敦煌写本P.3445是一篇咏赞法门寺真身舍利的五言诗。《偈》诗中称法门寺真身舍利塔“神光分皎皎,雁塔起巍巍”。


最值得注意的是武则天撰《大福先寺浮图碑》(《全唐文》卷九八)描述大福先寺佛塔云:“珠交夕映,缀星月之仙辉;宝铎晨吟,韵宫商之逸响。于阗香像,尽写龙龛;舍利全身,咸升雁塔。经纶毕备,制度咸修,既欣冥力之资,理藉神功之助。巍如地踊,邈若天开,齐壮观於铁围,得规模於梓匠。”其实这里已经点出了“雁塔”跟佛教舍利信仰的紧密关系,“雁”是跟佛教舍利信仰紧密相关的一种符号。


从上述的史料分析,我们可以推断三点:第一,“雁塔”早在慈恩寺那座今天叫做“大雁塔”的佛塔建造之前,已经被广泛使用来指代佛塔;第二,在慈恩寺大雁塔建造之后很长的时期内,它并不叫做“雁塔”;第三,“雁塔”成为慈恩寺那座佛塔的专属名称,并不是玄奘赋予的。所以,从跟玄奘有关的文献中裁剪一段记载来推断大雁塔的得名,从逻辑上并不成立。如果要解释为什么慈恩寺大雁塔被叫做“雁塔”,可能需要解释的不是单个的塔为什么叫做雁塔,而是为什么“雁塔”在中古时代被广泛用于描述佛塔。这就是本文试图解释的问题。



“雁”在佛教信仰中的真实意涵


中古时代称佛塔为“雁塔”,其根源性的原因,在于“雁”(桓娑,hamsa)和佛教的密切关系,而不是跟哪座具体的佛塔有什么因缘。除了笼统地讲雁王本生(Hamsa-Jataka)之类的故事之外,我们必须回到讨论“雁”(玄奘所谓更“亘娑”、中文文献多作“桓娑”、即可hamsa)在佛教中的真实意涵。


Monier Williams(1819-1899年)将其梵文翻译为“雁”、“天鹅”、“火烈鸟(falmingo)”等等。在西方学界,其最经常被理解的对应物就是“天鹅(Swan)”,所以也通常翻译为“天鹅”。比较例外的是福斯保尔(N. Fausboll)翻译《法句经》时,将“hamsa”(中文的“桓娑”)都用“anser”。一词来对译。Jean Vogel在1952年质疑是否hamsa就是天鹅,其主要的依据是,在现代的印度,天鹅是极其罕见的,反而印度的斑头雁(Anser indicus)非常普遍。他认为,之所以西方和印度学者倾向于把“hamsa”翻译为“天鹅”,是因为天鹅在意涵上显得更加文雅。


然而,最近几年,又有学者提出反面意见,认为印度是有天鹅的。比如鸟类学家Paul Johnsgard、Peter Scott都指出,印度的西北喜马拉雅地区确实是疣鼻天鹅(mute swan)的迁徙地。2003年,学者们确认了在西北印度、东北巴基斯坦,尤其是克什米尔和巴基斯坦的南部部分地区是疣鼻天鹅的栖息地。然而,天鹅这个物种也可能是从不列颠引进的,古印度并没有天鹅。


虽然hamsa或者说中文文献里的“桓娑”到底是斑头雁还是天鹅,尚有一点争议。但是毫无疑问,这个跟佛教教义密切相关的圣鸟被介绍到中国并被逐步融入汉文语境的时候,“雁”成了它的主要翻译。如果hamsa的原型是斑头雁,那么现在矗立在西安的大雁塔,更好的英文翻译就是“Anser Pagoda”,而不是“Wild Goose Pagoda”(野鹅塔,“鹅”在英文里带有蠢笨的意思,比如turn geese into swans,把蠢鹅说成天鹅,意思是言过其实)。当然最好的翻译应该是“Hamsa Pagoda”(桓娑塔),“雁”最初就是玄奘等中土人士从“Hamsa”翻译过来的。


桓娑(Hamsa)是吠陀时代主神梵天(Brahma)的坐骑,在印度教里它象征着梵天。在不二论(Advaita Vedanta)哲学里,这种鸟生活在水边但是羽毛却并未被水打湿,因此被用来形容生活在充满物欲的世界里但是却不被这些表象所玷污。在印度哲学和文学中,大多数情况下,桓娑代表着个体的灵魂或者精神,或者是宇宙精神(在佛教中,多数指佛陀本身或者佛陀舍利)、最终现实(ultimate reality)。在佛教中,Hamsa的飞翔象征着跳脱六道轮回(samsara)。


桓娑作为一种精神符号和装饰元素,在印度和东南亚被广泛使用。在犍陀罗艺术中,桓娑也常常出现。在许多佛教艺术中,hamsa跟释迦牟尼佛的形象连在一起,也用来象征佛法的神圣,在一尊犍陀罗佛陀立像上,桓娑的浅浮雕围绕着佛陀;更多的时候,其出现在跟佛陀舍利供养有关的器物上,比如舍利容器、佛塔等,显示它跟跳脱六道轮回、涅槃等主题有关。现在,让我们沿着丝绸之路回到犍陀罗,寻找大雁塔的思想和信仰的根源。



出土文物中的桓娑形象


1、 塔克西拉(Taxila)


1861年,在塔克西拉出土了一个圆形的石质罐子,在罐子里发现了一件水晶制成的、桓娑(Hamsa)形状的舍利容器。同时出土的还有一件大约3英寸长的、带有铭文的金叶,即学界所谓的“塔克西拉文书”(Taxila scroll)。时代大约是公元1世纪前后。


大英博物馆藏桓娑形水晶舍利容器


石质罐子和水晶舍利容器在1867年被康宁汉(Cunningham)送给了大英博物馆,至今仍藏于该馆。但是那件带有铭文的金叶却消失不见了,不过上面的铭文获得了解读,意思是:“Sira在桓娑(形的容器)中保存一片佛祖的舍利,〔以此功德,〕祝愿父母获得〔更好的〕重生。”这一水晶舍利容器显然和佛教的舍利信仰有关,而舍利容器的造型选择桓娑,也清晰地解释了桓娑作为重要佛教信仰符号的意义。


2、 毕马兰(Bimaran)


1833到1838年左右,英国探险家Charies Masson在阿富汗的贾拉拉巴德(Jalalabad)西部毕马兰村(Bimaran)的一座佛塔遗址(编号2号佛塔)中发掘了一个镶嵌红宝石的金制舍利盒。现藏大英博物馆。时代比较可能属于公元1世纪前后。其铭文翻译过来大体意思是:“Mumjavamda之子Shivaraksita的神圣供品,以众佛之名,供奉佛陀舍利。”


大英博物馆藏毕马兰舍利函


这一舍利盒高7厘米,出土时已经没有盖子,盒子底部中央为莲蓬纹,绕一周八瓣莲花纹。盒外壁上端和下端分别镶嵌形状不太规整的红宝石12枚和15枚,中部为8个浮雕人像,分别立于连拱门之内,可以明确为佛像的至少有2尊,其特征是,头后有圆形项光,头顶为束发肉髻,睁眼,穿通肩衣,圆领,右手在胸前呈无畏印状,左手在腰间似握衣角。佛两侧各有一胁侍,是帝释天(Indra)和梵天(Brahma),除此之外,还有两个贵族供养人。佛陀造像穿希腊袍服,并且采用希腊塑像的单足支撑姿态(Contrapposto)。这件东西可视为是犍陀罗希腊式佛教艺术(Graeco-Buddhist Art)的珍品。


值得指出的是,在毕马兰舍利舍利函的上部,在每个连拱门之间,都刻画了一只伸展翅膀的类似雁形的鸟,若结合其他舍利容器,我们可以推断,这里展现的依然是桓娑。桓娑在这里的意涵,应该跟其他地方出土的舍利容器上的符号一样,代表着跳脱六道轮回等佛教教义。


3、 白沙瓦(犍陀罗故地、贵霜旧都布路沙布逻Purusapura)


贵霜迦腻色伽统治期间,布路沙布逻(Purusapura,今天巴基斯坦白沙瓦)成为帝国首都和佛教中心。迦腻色伽所建造的迦腻色伽大塔,或者汉文史料中的“雀离浮图”,很可能是当时世界上最高的建筑物,并且保持这个记录达数百年之久。


当西行巡礼的僧人从阿富汗的高山下到犍陀罗平原时,最震惊的莫过于看到这座宏伟的佛教建筑。法显、玄奘等都记载了这座伟大的佛塔。《洛阳伽蓝记》称之为“旭日始开,则金盘晃朗,微风渐发,则宝铎和鸣。西域浮图,最为第一”。玄奘《大唐西域记》记载:这座位于健驮罗国的佛塔,“基趾所峙,周一里半,层基五级,高一百五十尺,……复于其上更起二十五层金铜相轮,即以如来舍利一斛而置其中”。


1908年9月和1910年11月,D. B. Spooner博士带队在白沙瓦郊外的Shāh-ji-Dherī发掘了雀离浮图的遗址,这座大塔从发掘的情形看,呈现出十字的外观,直径达87米,底座周边装饰着繁复壮丽的灰墁图景。迦腻色伽大塔塔基的细部,装饰着禅定的佛陀。这些雕塑大概是有文字记载的最后一次重建,也就是公元7世纪重建后留下来的。照片是大英图书馆所藏(编号:The British Library Board,Photo 1006/2,746)。


大英图书馆藏雀离浮图挖掘照片


从塔基底座正中的地宫中发现了迦腻色伽舍利容器(The Kanishka casket或者叫Kanishka reliquary)。这一青铜铸造的舍利函,高18厘米,直径12.7厘米,保存在白沙瓦博物馆,大英博物馆存有一个复制品。根据铭文,其时代一般被定为公元127年(东汉永建二年,六月,西域长史班勇、敦煌太守张朗讨平焉耆,这一年,郑玄出生),也即迦腻色伽即位元年。其佉卢文铭文包含的主要内容是:“为了接受说一切有部(Sarvāstivādin)诸师,此香函为迦腻色伽大王(Mahārāja)供养的功德礼物……在迦腻色伽城(Kanishkapura,应该即Purusapura,汉文史料中的布路沙布逻。可见此城曾经以迦腻色伽的名字命名)。以此功德祝愿众生福德圆满……”


这一舍利函的下半部中间的雕像是佛陀,被帝释天和梵天所护持。最下部一般认为是体现的贵霜君主的形象。舍利容器的盖子边缘装饰了一圈飞翔的桓娑,象征着从六道轮回中跳脱,这也是佛教的一种最基本的理想。有一些桓娑嘴上噙着象征胜利的花环。


迦腻色伽青铜舍利函


4、 犍陀罗佛像上的装饰物


2013年三月在纽约洛克菲勒中心拍卖的一件健驮罗佛像,最终以60万美元成交。这是一件非常罕见的青铜佛陀立像,犍陀罗和斯瓦特(Swat)地区,5—7世纪。高36.2厘米。最初属于东京私人收藏品,之后辗转换手,2004年—2013年保存在纽约的私人藏家手中。在佛像的四周,罕见地装饰着一圈的浅浮雕的桓娑。这是在所见到的健驮罗佛像中极少见的类型。作为象征灵魂和再生的桓娑,在这里象征着佛教对跳脱六道的追求。这一符号,正如我们在前面讨论的那样,在健驮罗佛教艺术中非常常见。


犍陀罗佛像上的桓娑


5、 带有桓娑符号的耳塞


公元1世纪,金质,犍陀罗,今巴基斯坦。直径2.7厘米。1987年由Samuel Eilenberg捐赠,编号1987.142.290a,b。


大都会博物馆藏犍陀罗出土耳塞,带有桓娑形象


6、 于阗(Khotan Kingdom)


桓娑作为重要的宗教符号,也出现在于阗。由Rogers基金会捐赠,纽约大都会博物馆所藏编号为30.32.8的彩色浮雕,长宽分别为19.1厘米和16.5厘米,表现的是带有花冠状尾翼的桓娑(Hamsa),出土于新疆和田和叶城之间的帕尔漫(Pialma),属于公元6—7世纪的于阗王国。


这块带有桓娑形象的浮雕,是一座佛教寺院内部墙壁装饰的一部分,可以揣测,这只桓娑并非一只,而是如其它佛教遗迹所见的桓娑一样,是一长串圣鸟中的一只。这一长串的桓娑,很可能是围着四面墙壁的下沿,划出一个神圣的宗教空间。对佛教寺院而言,桓娑所代表的佛教意涵,应该和中亚出土的舍利容器、佛陀雕像上的桓娑是一致的。大都会博物馆同时也保存了这块桓娑浮雕上面的边缘装饰物,这是一块宝珠样式的框,编号30.32.10,长宽各19.1厘米和7厘米。可以想见,这一装饰框也是围着桓娑形成整体的装饰。


大都会博物馆所藏带有桓娑形象的于阗佛寺的建筑装饰浮雕及其边框


于阗是西域重要的佛教中心,对中土佛教有重要的影响。贞观十八年(644),从印度取经回国的玄奘,途经于阗,在此停留七、八个月,受到热诚的招待。我们并不能确定玄奘在于阗是否看到过被桓娑图样装饰的佛教寺院,更无法知道是否玄奘曾在这一只桓娑面前停下脚步,但是可以合理推断的是,在玄奘停留于阗的时候,于阗的佛教寺院,的确曾用桓娑装饰了寺院的建筑。武则天撰写的《大福先寺浮图碑》记载了于阗佛教装饰对洛阳大福先寺佛塔的影响:“于阗香像,尽写龙龛;舍利全身,咸升雁塔。”


6、 克孜尔69窟后甬道,涅槃像身光特写


在库车石窟天象图中,描绘有立佛像和数量众多的飞鸟,也是hamsa。我们这里举一个克孜尔石窟的例子,证明桓娑成行飞翔的形象也广泛见于中国的新疆地区,不论是龟兹、还是于阗,都看到了类似的形象。


克孜尔69窟后甬道


从印度本土,到大乘佛教兴起的犍陀罗地区,桓娑作为跟佛陀、涅槃、重生、舍利供养等佛教意涵紧密相联的符号和形象,沿着丝绸之路一路东进。一方面体现在佛教艺术和建筑上,不论是佛教雕塑、壁画、舍利容器,我们都看到了桓娑成行飞行的形象;另一方面,作为重要的概念,“桓娑”被翻译为“雁”进入中土佛教的话语系统,佛塔(塔的本意就是坟墓)作为保存佛陀舍利的神圣空间,如舍利容器一样,也就被冠以“雁塔”的名称。


这一名称,并不被西安大雁塔所专有,也跟具体的某个僧人无关,它所植根的,是佛教最基本的信仰和思想传统,闪耀着中外文化交流的光芒。我们看到武则天在洛阳为佛塔撰写碑铭时,提到的“舍利全身,咸升雁塔”,看到玄奘修建慈恩寺浮图(即“大雁塔”)时,其所谓模仿西域制度,并且“相轮露盘”、“层层中心皆有舍利,或一千二千,凡一万余粒”,就明白其中的一些关联。而且慈恩寺大雁塔的一些描述,跟玄奘对迦腻色伽大塔(雀离浮图)的描述有很多类似的地方,后者是“其上更起二十五层金铜相轮,即以如来舍利一斛而置其中”。


责任编辑:Tia
扫描二维码以在移动设备观看

诗讯热力榜

  1. “我与《诗刊》的故事”征集获奖名单公布
  2. 每日好诗第425期(旧体诗)入围作品公示
  3. 每日好诗第425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4. 2024“春天送你一首诗”征集选 |第十辑
  5. 第421期“每日好诗”公开征集网友评论的公告
  6. 每日好诗第424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7. 花朵,趁着雨季回到树上|东莞诗集
  8. 诗集《一蓑烟雨》受业内点赞 梁平:在写作中建设自我人格并重新体认家国与个体精神的宽广存在
  9. 世界读书日·《明月沧海的高蹈脚步》分享会在京成功举办
  10. 屈子行吟·诗歌之源——2024中国·怀化屈原爱国怀乡诗歌奖征稿启事
  1. 中国作协召开党纪学习教育动员部署会暨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扩大)会
  2. 每日好诗第424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3. 每日好诗第424期(旧体诗)入围作品公示
  4. 除了诗歌美学,还应强调诗歌力学
  5. 细节是诗意生成和传达的强大动力
  6. 2024“春天送你一首诗”征集选 |第九辑
  7. 致敬巨匠,百年诗情!北京法源寺百年丁香诗会今日开幕
  8. 第421期“每日好诗”公开征集网友评论的公告
  9. 海峡两岸诗人在漳共品四月诗歌诗与城市光影——2024闽南诗歌节在闽南师范大学开幕
  10. 2024年橘花诗会诗歌征集获奖名单公示
  1. “东京梦华 ·《诗刊》社第40届青春诗会” 签约仪式暨新闻发布会在京举办
  2. 东莞青年诗人展之三:许晓雯的诗
  3. 2024年“春天送你一首诗”活动征稿启事
  4. 屈子行吟·诗歌之源——2024中国·怀化屈原爱国怀乡诗歌奖征稿启事
  5. “唐诗之路,诗意台州”第八届中国诗歌节诗歌征集启事
  6. 东京梦华·《诗刊》社第40届青春诗会征稿启事
  7. 每日好诗第419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8. 《中秋赋》中心思想
  9. 每日好诗第420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10. 中国南阳·“月季诗会”采风作品小辑
  1. 中国诗歌网开通“《诗刊》投稿专区”
  2. 《诗刊》征集广告词
  3. 清新旷达 笔底无尘——读温皓然古典诗词
  4. 同舟共济,以诗抗疫——全国抗疫诗歌征集启事
  5. 关于诗和诗人的有关话题
  6. 赏析《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
  7. 公告:中国诗歌网“每日好诗”评选相关事宜
  8. 寻找诗意 美丽人生——上海向诗歌爱好者发出邀请
  9. 以现代诗歌实践探寻现代诗歌的本原
  10. 首届“国际诗酒文化大会”征稿启事 (现代诗、旧体诗、书法、朗诵、标志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