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主页 作品 粉丝 关注

粉丝

作品

诗人作品不错,挺TA 赞赏
笔名/姓名:欧阳白
加入时间:2016-08-03
诗人简介

湖南人,主编诗屋,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湖南省作家协会诗歌委员会委员,湖南诗歌学会副会长,哲学博士。诗屋年度诗选常年征稿:投稿者请将1-3首优秀作品配上百字简历和诗观,发到下面邮箱:625812741@qq.com或274529342@qq.com之一,注明“2018年选投稿”字样。诗屋年度诗选采取刊物和书籍合一的形式由中国凤凰出版社出版(《诗屋》为国际连续出版物,刊号为:ISSN20072-263X)。

粉丝
关注

“他的刀子在腰间闪了一下” ——写在新锐诗选前面的话

现在诗坛流行几件事,一是总结新诗百年的得失,二是忙着写新诗的历史,借用老子的一句话叫做“此二者,同出而异名”,表面看起来是没有什么问题,总结一下,写写历史梳理梳理一下新诗的脉搏是为了更好的前进嘛,但大多数人真实的目的其实十分简单:占据话语权,此种行为的心理基础是极端的浮躁、不安、不自信,现在是人人“央视”个个“日报”的全媒体时代,谁都可以当自己的新闻发言人、时事评论员、主播和主持人,随便注册一个微信公众号,就可以当主编。现在估计是诗歌刊物主编最多的时候,大家忙于推送诗人和作品给大众,可怜的一般大众是不太懂诗的,很容易就被忽悠到,这种情况下,编最佳诗歌选本、百年新诗读本、新诗百年百名大诗人之类就像被泡发的茶叶纷纷浮出水面来了,这是种新的媚俗。

与民间崇拜话语权力的媚俗不同,有着话语权的官刊也有官刊的媚俗,它企图维持一个稳定的权力和话语结构,它的不争气是事实,但也怨不得谁。现在这个历史环节,新闻舆论这块阵地是真不能丢掉的,这也可以怨老百姓,他们太容易被忽悠。你看传销,明眼人都知道这是一种非常恶劣的违法犯罪的行径,但偏偏有很多人就被带进了笼子,多么没有脑子啊,当然回过头来说,这事当然真也不能就怪老百姓。反正官刊就这样,其实官刊作用不大也就同时证明它没有什么错误。

米兰.昆德拉说,媚俗者的媚俗需求就是在美化的谎言之镜中照自己,并带着一种激动的满足感认出自己,这几年,我们看到了许多人正陶醉在谎言之镜里陶醉。与媚俗者一样,反对媚俗的我们也需要公开的平台,别说,这事儿还真不错,这么多年,出版印发了多少民刊、多少没有正规书号的诗集,有谁遇到过麻烦?遇到过阻扰?几乎没有,所以说,这还真是一个对诗歌宽容、宽厚的年代,很多哥们把诗写成了牢骚,甚至攻击一下某某政府和所谓有关部门,也还是平平安安地生活着。

现在有个新的平台出现了,微信号叫诗拐角,主持人叫莫莫,一个很文弱的美女诗人,她不媚俗,似乎不太满意当下的各种选本,自己竖起旗帜,手持利刃,砍伐裁剪,编辑出版新锐诗选,看起来对现状不满意的非止她一人,参与编选的诗人络绎不绝,金迪、梦天岚、肖歌、云经立、黄靠、李锋、小线、长篙、雪客、皿成千、不饮也狂歌、庞华、朱剑、太白酒桶、王小川、语乱、逼戈、刺客、西木、东伦、宫白云、还叫悟空、城春草木、呆呆、洋洋的意等人都舞着大刀入伙,劈点苍茫指点江山,对入选的诗进行了精彩的评论,这些评论如匕首刺向苍穹般短促有力,如流星剑雨在虚空中闪烁。

而投稿者甚众。

这个事实说明新锐诗选的受欢迎程度。我想除了大家对编选者的信任以外,也还有对新锐一词的认同。

诗的标准众说纷纭,难以定论,如吴昕孺和我等就用一个好字,虽然没有什么错误,但也确实有些不够深入,好诗主义提出之初只是解决态度问题、道德问题,并没有来得及去解决诗的技术问题。做了好人,不一定能写出好的诗歌,道德高尚不会让你更有才华,所以好诗主义留了很多接口给技术控,各种流派都可以链接起来,即使是所谓技术的好,也可以从很多角度去谈,比如说诗能感动人就是好的、比如说诗能改造语言,打造优良的汉语就是好的,比如诗歌语言和诗歌意境的陌生化、比如前人所未能道的诗的参与领域。某种意义上说,这些都不错,都可以成为标准,都是难以反对的,但诗的好坏终究是无解的方程式,任何一种规定性的东西,几乎都留有被攻击的漏洞,而且,某人说的好,其他人不一定赞成。

而诗歌要不要很多人赞成,要多少人说好就是好诗,又是另外一个大问题。李白杜甫的诗大家都说好,这让诗的成功与否有了某种民主投票的意味。当然问题又来了,是不是任何一个读者都有投票权呢?是不是诗人和诗评家要比其他人多一票呢?其实毛主席还说过,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里。这个东西要统一,可能要解决一个维度的问题,也就是不能把天才式的作品和写给未来读者的作品,让一般人评价和当下人说道,现在看起来不咋样的作品说不准过几十年会大红大紫也说不定。时间会把空间拉长,历史往往就成了检验诗歌的最佳标准。

那未几十年后的事情要当下计算,也就需要诗人有预见的才华。这预见的本事如何来?写出的东西如何确保在历史上留得住?我想大概有两种可能的选项:一是按照终极的标准来评价,比如境界、比如文字的优美。二是按照流动的标准,比如你能独辟蹊径,异想天开。前一个标准等于是我们又绕了回来,回到一个其实无法定论的东西,第二个标准看起来是流动的,却是可操作的,这就是新颖、新奇,比陌生化、惊奇还要给人新的感受,这种作品就是新的诗歌言说,这种诗人就能才华横溢光彩照人,就能锐气逼人,这种诗与人的结合就是新锐的涵义。这种诗歌和诗人需要不安分,不平庸,不降格、不妥协以求。

这种新锐的写法,其实和风险投资有点类似,估计成功的不会太多,但一旦成功就会获得大机会,大的成就。像赵丽华的梨花体,其实也是某种语言的实验,可惜失败了,还搭上一世英名,车延高的羊羔体其实更多是别人的误读或者至少是偏解,网络上那几个实验文本失败了,并不意味着诗人作品的整体性崩溃。当年伊沙刺耳的尖叫,划破中国诗坛的夜空,到现在看来,且不管他的诗如何好与坏,他的开创性意义一定抹杀不了,沈浩波“流里流气”的写法找到了诗的王朔式表达方式,他的先锋性过了多年,在历史上还会被回忆起来。在语言的选择上,这两个人都有点投机取巧的味道,因为在创新方面最难的是语言的创新,特别是创新优质的汉语、向上的汉语,把诗歌语言回到一般书面语言是很容易的,变成一般流俗的语言是很容易的,再变成口语更容易,他们都选择了顺流而下的语言,这种选择没有任何难度,时至今日其副作用是难以估量的,现在还有人企图下到地面以下,口语的泛滥成了灾殃。他们的成功与语言有一定的关系,与当时的诗语言僵化、八股、腐败不堪有关系,那时去选择口语反而给人新奇的感受,当然他们的成功并不只是语言,这是许多简单模仿者没有看到从而失败的根本缘由。

他们的成功其实是源于新生活经验的诗歌植入,写出了新的情感体验。文字的挑战是表面的,而骨子里的挑战是诗的质料。像《饿死诗人》就很明显,像《一把好乳》就很明显,肤浅的模仿者看到的是言说方式的质朴化和粗俗化,而其中真正有价值的是诗意的拓宽和内容的振聋发聩。现在的口语,已经变成了比一般书面语言更需要唾弃的东西,我们还是要精雕细琢老祖宗传下来的汉语,这是汉语诗的肌体也是汉语诗的本质。而语言所承担的情感则更是需要精心体味的,彭燕郊老师到了晚年还是说:“我不能不探索”,他似乎有一种诗歌道义上的责任感,作为一个新诗的传承者,他有着继往开来的历史使命,而他的探索方向并不是语言的花哨和奇特,而是新的情感经验。他企图传承下来的其实并不是语言的冒险精神,而是情感的冒险精神,也就是他所谓“浪子情怀”。

所以新锐的诗一定需要情感的冒险和开挖,诗的领域需要扩展版图,所谓要敢于写不像诗的诗就是这个意思。而现在相较传统诗意表达方式的诗歌文本,更有世俗市场价值的比如电视、各种产品设计以诗意为内核结合其实用价值获得了更广泛、深厚的成功。诗意,离开了纯粹的文字版本,进入到各种领域,却成为诗文本的挑战者。诗人在听着音乐、看着绘画、看着电视、欣赏建筑、为某某商品赞叹的同时哀叹诗歌却在走麦城。这是对诗人的一种挑战也是一种激励,我们可以从此看到,不是大众离开了诗意,而是我们在文字中的诗意没有走在更前列,没有成为引领者,这也恰恰是一个突破口,是努力的方向。一方面,我们要在情感的开挖上下功夫,扩展文本诗的版图,一方面我们要让诗成为诗意的最佳栖息地,诗意开拓的前行着、探路者,这也就是新锐的诗的涵义和重要性。

从这次征选的文本来看,编选者确实是新锐诗的鼓吹者和实践者。诗选中的作品,虽然作者年龄阅历不同,语言习惯不同,但都有着明显的作为新锐内涵的先锋、新奇、超凡脱俗的审美价值,诗选中成名的诗人自不必说,笔者以个人的偏好发现了一些诗人的佳作。先看这首甘肃诗人阿煜的《绝句》:

“雨中的鸟依然在飞

这基本是一句废话

雨中的鸟如果不飞

它们就会纷纷坠地”

 这首诗句式整齐,如叫绝句,因其每句八个字可以戏称为八绝,但内容粗看起来正如李锋所评:这是一首典型的废话诗,正因为这种极端废话的写法,让这首诗有了某种决断的先锋的意味,特别是诗的第二句,是一种命令式的语句,坚定、不容置疑,而第三四句,话锋一转,柔情顷刻之间出现,雨中的鸟无法拒绝雨,更加无法拒绝飞翔,因为拒绝飞翔就会硬生生地死去!

死去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硬生生地死去,而 诗人啊呜的《晚课》给了死亡另一种出路: 

“老了,只欠镜子一照

‘一照化灰尘’

洞若观火

烧你个欲火焚身

 

枯坐,翻出’啸命风雷’

翻出虚白、夜白、鱼肚白

是鱼刺入肉三分

还是兽齿狰狞有余

 

往生,也就一茎荒草,一缕青烟”

晚课是死亡之课,给死亡一条往生的途径,方法是洞若观火 ,浴火焚身,还原生命本质的虚白,留给世界一缕青烟。此诗词语硬朗,生吞活剥定式语言而不修饰与妥协,也是一种尖锐的写法。写死亡尖锐可以不负责任,因为死亡不在追问世人,但尖锐地写情爱和家庭,则需要勇气,因为我们都生活在这不能冲破的大网之中,但诗人白月敢写,敢于揭露情爱与家庭的真相,请看他的《 第三者》:

“我已经无法想像自己温柔的样子

我和你还在一起

 

头和头在一起

手指和手指在一起

大腿和大腿在一起

 

我们的叹息也离我们远去

我们,太具体了

 

爱是第三者,站在屋子任何角落

以各个方位观看我们

 

偶尔,会有一场色情电影”

白月把情感当作两个肉体的第三者,新奇而大胆。雪客说:读完这首,我更相信时下百分之八十的家庭都在凑合着过日子的论断,那些所谓花前月下卿卿我我,都是不堪一击的骗人鬼把戏。我不猜测诗人的情感生活,但我坚信本诗撕碎了绝大部分中国家庭所谓圆满的面纱”。但白月的诗里似乎还说出了更为深刻的东西,这就是爱与性复杂的关系问题,诗人把爱置于第三者的位置显示出诗人的勇敢和独断。

当然,除了大多数凑合的家庭,人世间也还有真正的爱情,诗人包尘的《贫贱夫妻》只有短短的两句:“人世间仅存的温暖\都在被窝里 捂着”,说出的却是另外一种事实,在这里,我们可以发现贫贱不能移的爱,可以发现宁愿在自行车上笑而不再宝马车里哭的另一种爱情观,当然诗人在此诗中要表达的并不只是爱情的温暖,他要说的恰恰是世间的悲凉。相较于这首诗阔达突兀的内涵,这首诗的表达却非常平实和质朴,与之相反的另一个是法官诗人东岳,他写得心惊肉跳的《悬崖》最后到底是是什么东西:

“我看见一个挂在悬崖上的



正在奋力攀岩

 

我下意识地,把目光偶及处的

这截悬崖

小心抻平

 

好让他抬起的右脚不至于

因为踩空而变得

险象环生

 

即使那只是一张躺在沙发上的

海报的

场景”

原来那只是一张海报,这首诗有诗魔洛夫的风格,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味道,但其中人性的温暖还在,世间的仁慈还在,刚好与《贫贱夫妻》相映成趣。也许世界就是如此,个人眼中的它都不同,我们无法真正看清楚。其实,我们连自己也看不清楚,诗人大友借想象《祖父的模样》,回答了这个迷失之谜:
    “ 父亲是遗腹子
    自然不知道
    祖父的模样
    每当我想象祖父
    就会看见
    一个黑影向我走来
    他走进我
    像是走进自个的屋子
    然后就不见了
    镜子里
    我还是我
    孕妇看不见腹中的胎儿”
    这种影像模糊,意识错杂的画面,让人想起混沌的人生,我们不知道祖先的模样,是因为我们是传统的遗腹子,走进我身体的是一个黑影,而对于未来,诗人同样悲观,他说孕妇也看不见腹中的胎儿,她不知道未来到底怎样,孕妇的腹中可能就是父亲这位遗腹子,这是一个预言氏的轮回,这不,被遗弃的并不只是父辈,诗人大友在《两次烫伤》里说出了另一个故事:
    “迄今为止

我的手被烫伤两次

    一次是在殡仪馆
    接过刚刚出炉的
    姑父的
    骨灰
    另一次
    从雪地里
    抱起
    裹着薄薄襁褓的
    弃婴”

在雪地里抱起一个弃婴,内心的震撼是非常强烈的,抱起的手感觉是被烫了一下,实际上是心悸动了一下,一死一生,对比强烈,而与人对死亡的怜惜与不舍,竟有人对生都如此淡漠,毫无人性,有良知的人都会被烫伤,当然这故事并不会在此停止,因为弃婴身上毕竟还是有薄薄的襁褓,这是另一个遗腹子的故事。就起表达手法而言,我想最给人印象深刻的就是意象之间的对比,我曾称之为意象的张力。

佛灯的《习惯》、樊子的《赶尸人》,高歌的《镜中》,李不嫁的《鱼相食》,读来都是令人震惊的佳构,都与死亡有关,高歌的《镜中》总共只有八个字,每个字一行:“越来越像我的遗像”,对时间流逝青春不再的人生真相的表达下手凶狠而坚定,给人印象极为深刻。李不嫁 《鱼相食》更是如此,它甚至有某种寓言的色彩:

“长假归来,金鱼缸里
大饥荒正在上演
一条小金魚
被疯狂的同类
啃食掉半边
它居然活着,拖着暴露的内脏
和它们结伴嬉戏

也许它并非最弱的一个

但只要谁咬下第一口

就会有第二口、第三口,一点点

剥尽血肉之躯。这么长时间,它没有哭

它是一尾不会流泪的鱼,鱼是世上唯一没有痛感的动物”

莫莫是一个优秀的“狱警诗人”,她生活在女囚中间,管教她们,又怜悯她们,帮助她们,替她们给墙外的人世间传达内心的寂寞、呐喊。“莫莫以女囚为诗写主体的系列作品问世后,引起诗歌界的关注。与监狱的冷、硬、黑形成强烈反差的,是作为监管人的女诗人的暖、软与阳光。莫莫有诗人的敏感,又有炽热的人文关怀,因而,她的诗写对象也有了柔情与温度”。雪克说,莫莫的《女囚情书》,“寻幽探微,从精神上打通了女囚的与外界的联系。与其说写出女囚的内心,不如说为女囚建构了重新做人的可能”:

“我没见过你

你,也没见过我

不要紧,我知道你是男犯

正如你知道我是女囚

你还知道

我乳房的形状

大小、手感、温度

甚至红色草莓

饱含的甜美与芬芳

你文字里描述的

和它一模一样”

除了帮助他人打通墙内外的联系之外,更多的是在各种事物之间找到内在的诗意之链,在世界和内心之间打开通道,这样诗人就能真正地栖居于世间的任何角落,而且是诗意的栖居,这是诗人的终极梦想。

而现实是如此的充满着隔膜,诗意隐藏在浮华表象的背面,我们需要一把尖锐的刀,去割开它。我想新锐的诗就是一把锋利的刀,它既能劈开隔膜,还能把繁琐的语言、格式化的语言砍碎,让文字中本有的、圆满的诗意从厚厚的包裹里跳跃出来。这把刀诗人梦天岚见过,他在《冷风吹》里说了,这同样是一首令人过目不忘的诗:

“一年前我在烈士公园的东门见过他,

那天太阳很好,他对着我冷笑,

他的刀子在腰间闪了一下”。

“他的刀子在腰间闪了一下” ——写在新锐诗选前面的话

现在诗坛流行几件事,一是总结新诗百年的得失,二是忙着写新诗的历史,借用老子的一句话叫做“此二者,同出而异名”,表面看起来是没有什么问题,总结一下,写写历史梳理梳理一下新诗的脉搏是为了更好的前进嘛,但大多数人真实的目的其实十分简单:占据话语权,此种行为的心理基础是极端的浮躁、不安、不自信,现在是人人“央视”个个“日报”的全媒体时代,谁都可以当自己的新闻发言人、时事评论员、主播和主持人,随便注册一个微信公众号,就可以当主编。现在估计是诗歌刊物主编最多的时候,大家忙于推送诗人和作品给大众,可怜的一般大众是不太懂诗的,很容易就被忽悠到,这种情况下,编最佳诗歌选本、百年新诗读本、新诗百年百名大诗人之类就像被泡发的茶叶纷纷浮出水面来了,这是种新的媚俗。

与民间崇拜话语权力的媚俗不同,有着话语权的官刊也有官刊的媚俗,它企图维持一个稳定的权力和话语结构,它的不争气是事实,但也怨不得谁。现在这个历史环节,新闻舆论这块阵地是真不能丢掉的,这也可以怨老百姓,他们太容易被忽悠。你看传销,明眼人都知道这是一种非常恶劣的违法犯罪的行径,但偏偏有很多人就被带进了笼子,多么没有脑子啊,当然回过头来说,这事当然真也不能就怪老百姓。反正官刊就这样,其实官刊作用不大也就同时证明它没有什么错误。

米兰.昆德拉说,媚俗者的媚俗需求就是在美化的谎言之镜中照自己,并带着一种激动的满足感认出自己,这几年,我们看到了许多人正陶醉在谎言之镜里陶醉。与媚俗者一样,反对媚俗的我们也需要公开的平台,别说,这事儿还真不错,这么多年,出版印发了多少民刊、多少没有正规书号的诗集,有谁遇到过麻烦?遇到过阻扰?几乎没有,所以说,这还真是一个对诗歌宽容、宽厚的年代,很多哥们把诗写成了牢骚,甚至攻击一下某某政府和所谓有关部门,也还是平平安安地生活着。

现在有个新的平台出现了,微信号叫诗拐角,主持人叫莫莫,一个很文弱的美女诗人,她不媚俗,似乎不太满意当下的各种选本,自己竖起旗帜,手持利刃,砍伐裁剪,编辑出版新锐诗选,看起来对现状不满意的非止她一人,参与编选的诗人络绎不绝,金迪、梦天岚、肖歌、云经立、黄靠、李锋、小线、长篙、雪客、皿成千、不饮也狂歌、庞华、朱剑、太白酒桶、王小川、语乱、逼戈、刺客、西木、东伦、宫白云、还叫悟空、城春草木、呆呆、洋洋的意等人都舞着大刀入伙,劈点苍茫指点江山,对入选的诗进行了精彩的评论,这些评论如匕首刺向苍穹般短促有力,如流星剑雨在虚空中闪烁。

而投稿者甚众。

这个事实说明新锐诗选的受欢迎程度。我想除了大家对编选者的信任以外,也还有对新锐一词的认同。

诗的标准众说纷纭,难以定论,如吴昕孺和我等就用一个好字,虽然没有什么错误,但也确实有些不够深入,好诗主义提出之初只是解决态度问题、道德问题,并没有来得及去解决诗的技术问题。做了好人,不一定能写出好的诗歌,道德高尚不会让你更有才华,所以好诗主义留了很多接口给技术控,各种流派都可以链接起来,即使是所谓技术的好,也可以从很多角度去谈,比如说诗能感动人就是好的、比如说诗能改造语言,打造优良的汉语就是好的,比如诗歌语言和诗歌意境的陌生化、比如前人所未能道的诗的参与领域。某种意义上说,这些都不错,都可以成为标准,都是难以反对的,但诗的好坏终究是无解的方程式,任何一种规定性的东西,几乎都留有被攻击的漏洞,而且,某人说的好,其他人不一定赞成。

而诗歌要不要很多人赞成,要多少人说好就是好诗,又是另外一个大问题。李白杜甫的诗大家都说好,这让诗的成功与否有了某种民主投票的意味。当然问题又来了,是不是任何一个读者都有投票权呢?是不是诗人和诗评家要比其他人多一票呢?其实毛主席还说过,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里。这个东西要统一,可能要解决一个维度的问题,也就是不能把天才式的作品和写给未来读者的作品,让一般人评价和当下人说道,现在看起来不咋样的作品说不准过几十年会大红大紫也说不定。时间会把空间拉长,历史往往就成了检验诗歌的最佳标准。

那未几十年后的事情要当下计算,也就需要诗人有预见的才华。这预见的本事如何来?写出的东西如何确保在历史上留得住?我想大概有两种可能的选项:一是按照终极的标准来评价,比如境界、比如文字的优美。二是按照流动的标准,比如你能独辟蹊径,异想天开。前一个标准等于是我们又绕了回来,回到一个其实无法定论的东西,第二个标准看起来是流动的,却是可操作的,这就是新颖、新奇,比陌生化、惊奇还要给人新的感受,这种作品就是新的诗歌言说,这种诗人就能才华横溢光彩照人,就能锐气逼人,这种诗与人的结合就是新锐的涵义。这种诗歌和诗人需要不安分,不平庸,不降格、不妥协以求。

这种新锐的写法,其实和风险投资有点类似,估计成功的不会太多,但一旦成功就会获得大机会,大的成就。像赵丽华的梨花体,其实也是某种语言的实验,可惜失败了,还搭上一世英名,车延高的羊羔体其实更多是别人的误读或者至少是偏解,网络上那几个实验文本失败了,并不意味着诗人作品的整体性崩溃。当年伊沙刺耳的尖叫,划破中国诗坛的夜空,到现在看来,且不管他的诗如何好与坏,他的开创性意义一定抹杀不了,沈浩波“流里流气”的写法找到了诗的王朔式表达方式,他的先锋性过了多年,在历史上还会被回忆起来。在语言的选择上,这两个人都有点投机取巧的味道,因为在创新方面最难的是语言的创新,特别是创新优质的汉语、向上的汉语,把诗歌语言回到一般书面语言是很容易的,变成一般流俗的语言是很容易的,再变成口语更容易,他们都选择了顺流而下的语言,这种选择没有任何难度,时至今日其副作用是难以估量的,现在还有人企图下到地面以下,口语的泛滥成了灾殃。他们的成功与语言有一定的关系,与当时的诗语言僵化、八股、腐败不堪有关系,那时去选择口语反而给人新奇的感受,当然他们的成功并不只是语言,这是许多简单模仿者没有看到从而失败的根本缘由。

他们的成功其实是源于新生活经验的诗歌植入,写出了新的情感体验。文字的挑战是表面的,而骨子里的挑战是诗的质料。像《饿死诗人》就很明显,像《一把好乳》就很明显,肤浅的模仿者看到的是言说方式的质朴化和粗俗化,而其中真正有价值的是诗意的拓宽和内容的振聋发聩。现在的口语,已经变成了比一般书面语言更需要唾弃的东西,我们还是要精雕细琢老祖宗传下来的汉语,这是汉语诗的肌体也是汉语诗的本质。而语言所承担的情感则更是需要精心体味的,彭燕郊老师到了晚年还是说:“我不能不探索”,他似乎有一种诗歌道义上的责任感,作为一个新诗的传承者,他有着继往开来的历史使命,而他的探索方向并不是语言的花哨和奇特,而是新的情感经验。他企图传承下来的其实并不是语言的冒险精神,而是情感的冒险精神,也就是他所谓“浪子情怀”。

所以新锐的诗一定需要情感的冒险和开挖,诗的领域需要扩展版图,所谓要敢于写不像诗的诗就是这个意思。而现在相较传统诗意表达方式的诗歌文本,更有世俗市场价值的比如电视、各种产品设计以诗意为内核结合其实用价值获得了更广泛、深厚的成功。诗意,离开了纯粹的文字版本,进入到各种领域,却成为诗文本的挑战者。诗人在听着音乐、看着绘画、看着电视、欣赏建筑、为某某商品赞叹的同时哀叹诗歌却在走麦城。这是对诗人的一种挑战也是一种激励,我们可以从此看到,不是大众离开了诗意,而是我们在文字中的诗意没有走在更前列,没有成为引领者,这也恰恰是一个突破口,是努力的方向。一方面,我们要在情感的开挖上下功夫,扩展文本诗的版图,一方面我们要让诗成为诗意的最佳栖息地,诗意开拓的前行着、探路者,这也就是新锐的诗的涵义和重要性。

从这次征选的文本来看,编选者确实是新锐诗的鼓吹者和实践者。诗选中的作品,虽然作者年龄阅历不同,语言习惯不同,但都有着明显的作为新锐内涵的先锋、新奇、超凡脱俗的审美价值,诗选中成名的诗人自不必说,笔者以个人的偏好发现了一些诗人的佳作。先看这首甘肃诗人阿煜的《绝句》:

“雨中的鸟依然在飞

这基本是一句废话

雨中的鸟如果不飞

它们就会纷纷坠地”

 这首诗句式整齐,如叫绝句,因其每句八个字可以戏称为八绝,但内容粗看起来正如李锋所评:这是一首典型的废话诗,正因为这种极端废话的写法,让这首诗有了某种决断的先锋的意味,特别是诗的第二句,是一种命令式的语句,坚定、不容置疑,而第三四句,话锋一转,柔情顷刻之间出现,雨中的鸟无法拒绝雨,更加无法拒绝飞翔,因为拒绝飞翔就会硬生生地死去!

死去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硬生生地死去,而 诗人啊呜的《晚课》给了死亡另一种出路: 

“老了,只欠镜子一照

‘一照化灰尘’

洞若观火

烧你个欲火焚身

 

枯坐,翻出’啸命风雷’

翻出虚白、夜白、鱼肚白

是鱼刺入肉三分

还是兽齿狰狞有余

 

往生,也就一茎荒草,一缕青烟”

晚课是死亡之课,给死亡一条往生的途径,方法是洞若观火 ,浴火焚身,还原生命本质的虚白,留给世界一缕青烟。此诗词语硬朗,生吞活剥定式语言而不修饰与妥协,也是一种尖锐的写法。写死亡尖锐可以不负责任,因为死亡不在追问世人,但尖锐地写情爱和家庭,则需要勇气,因为我们都生活在这不能冲破的大网之中,但诗人白月敢写,敢于揭露情爱与家庭的真相,请看他的《 第三者》:

“我已经无法想像自己温柔的样子

我和你还在一起

 

头和头在一起

手指和手指在一起

大腿和大腿在一起

 

我们的叹息也离我们远去

我们,太具体了

 

爱是第三者,站在屋子任何角落

以各个方位观看我们

 

偶尔,会有一场色情电影”

白月把情感当作两个肉体的第三者,新奇而大胆。雪客说:读完这首,我更相信时下百分之八十的家庭都在凑合着过日子的论断,那些所谓花前月下卿卿我我,都是不堪一击的骗人鬼把戏。我不猜测诗人的情感生活,但我坚信本诗撕碎了绝大部分中国家庭所谓圆满的面纱”。但白月的诗里似乎还说出了更为深刻的东西,这就是爱与性复杂的关系问题,诗人把爱置于第三者的位置显示出诗人的勇敢和独断。

当然,除了大多数凑合的家庭,人世间也还有真正的爱情,诗人包尘的《贫贱夫妻》只有短短的两句:“人世间仅存的温暖\都在被窝里 捂着”,说出的却是另外一种事实,在这里,我们可以发现贫贱不能移的爱,可以发现宁愿在自行车上笑而不再宝马车里哭的另一种爱情观,当然诗人在此诗中要表达的并不只是爱情的温暖,他要说的恰恰是世间的悲凉。相较于这首诗阔达突兀的内涵,这首诗的表达却非常平实和质朴,与之相反的另一个是法官诗人东岳,他写得心惊肉跳的《悬崖》最后到底是是什么东西:

“我看见一个挂在悬崖上的



正在奋力攀岩

 

我下意识地,把目光偶及处的

这截悬崖

小心抻平

 

好让他抬起的右脚不至于

因为踩空而变得

险象环生

 

即使那只是一张躺在沙发上的

海报的

场景”

原来那只是一张海报,这首诗有诗魔洛夫的风格,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味道,但其中人性的温暖还在,世间的仁慈还在,刚好与《贫贱夫妻》相映成趣。也许世界就是如此,个人眼中的它都不同,我们无法真正看清楚。其实,我们连自己也看不清楚,诗人大友借想象《祖父的模样》,回答了这个迷失之谜:
    “ 父亲是遗腹子
    自然不知道
    祖父的模样
    每当我想象祖父
    就会看见
    一个黑影向我走来
    他走进我
    像是走进自个的屋子
    然后就不见了
    镜子里
    我还是我
    孕妇看不见腹中的胎儿”
    这种影像模糊,意识错杂的画面,让人想起混沌的人生,我们不知道祖先的模样,是因为我们是传统的遗腹子,走进我身体的是一个黑影,而对于未来,诗人同样悲观,他说孕妇也看不见腹中的胎儿,她不知道未来到底怎样,孕妇的腹中可能就是父亲这位遗腹子,这是一个预言氏的轮回,这不,被遗弃的并不只是父辈,诗人大友在《两次烫伤》里说出了另一个故事:
    “迄今为止

我的手被烫伤两次

    一次是在殡仪馆
    接过刚刚出炉的
    姑父的
    骨灰
    另一次
    从雪地里
    抱起
    裹着薄薄襁褓的
    弃婴”

在雪地里抱起一个弃婴,内心的震撼是非常强烈的,抱起的手感觉是被烫了一下,实际上是心悸动了一下,一死一生,对比强烈,而与人对死亡的怜惜与不舍,竟有人对生都如此淡漠,毫无人性,有良知的人都会被烫伤,当然这故事并不会在此停止,因为弃婴身上毕竟还是有薄薄的襁褓,这是另一个遗腹子的故事。就起表达手法而言,我想最给人印象深刻的就是意象之间的对比,我曾称之为意象的张力。

佛灯的《习惯》、樊子的《赶尸人》,高歌的《镜中》,李不嫁的《鱼相食》,读来都是令人震惊的佳构,都与死亡有关,高歌的《镜中》总共只有八个字,每个字一行:“越来越像我的遗像”,对时间流逝青春不再的人生真相的表达下手凶狠而坚定,给人印象极为深刻。李不嫁 《鱼相食》更是如此,它甚至有某种寓言的色彩:

“长假归来,金鱼缸里
大饥荒正在上演
一条小金魚
被疯狂的同类
啃食掉半边
它居然活着,拖着暴露的内脏
和它们结伴嬉戏

也许它并非最弱的一个

但只要谁咬下第一口

就会有第二口、第三口,一点点

剥尽血肉之躯。这么长时间,它没有哭

它是一尾不会流泪的鱼,鱼是世上唯一没有痛感的动物”

莫莫是一个优秀的“狱警诗人”,她生活在女囚中间,管教她们,又怜悯她们,帮助她们,替她们给墙外的人世间传达内心的寂寞、呐喊。“莫莫以女囚为诗写主体的系列作品问世后,引起诗歌界的关注。与监狱的冷、硬、黑形成强烈反差的,是作为监管人的女诗人的暖、软与阳光。莫莫有诗人的敏感,又有炽热的人文关怀,因而,她的诗写对象也有了柔情与温度”。雪克说,莫莫的《女囚情书》,“寻幽探微,从精神上打通了女囚的与外界的联系。与其说写出女囚的内心,不如说为女囚建构了重新做人的可能”:

“我没见过你

你,也没见过我

不要紧,我知道你是男犯

正如你知道我是女囚

你还知道

我乳房的形状

大小、手感、温度

甚至红色草莓

饱含的甜美与芬芳

你文字里描述的

和它一模一样”

除了帮助他人打通墙内外的联系之外,更多的是在各种事物之间找到内在的诗意之链,在世界和内心之间打开通道,这样诗人就能真正地栖居于世间的任何角落,而且是诗意的栖居,这是诗人的终极梦想。

而现实是如此的充满着隔膜,诗意隐藏在浮华表象的背面,我们需要一把尖锐的刀,去割开它。我想新锐的诗就是一把锋利的刀,它既能劈开隔膜,还能把繁琐的语言、格式化的语言砍碎,让文字中本有的、圆满的诗意从厚厚的包裹里跳跃出来。这把刀诗人梦天岚见过,他在《冷风吹》里说了,这同样是一首令人过目不忘的诗:

“一年前我在烈士公园的东门见过他,

那天太阳很好,他对着我冷笑,

他的刀子在腰间闪了一下”。
作品 全部
相关资讯

赞赏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