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有顺:写出生命的热烈与凉意 ——论田湘的诗歌

作者:谢有顺   2017年07月21日 18:20  中国诗歌网    915    收藏



余秀华的诗歌被广泛传播的时候,有记者执拗地来问我,这个诗歌现象的出现,意味着什么?我说,意味着中国诗歌最艰难的时期过去了。无论是诗人自己,还是社会公众,也许都开始承认一个事实:只要是好诗,总能够被人听见;而有耐心倾听诗歌的人,他的灵魂会更加生动。因此,我们永远不要对诗歌失望,它总是以它自己独有的方式坚韧地活着,一有机会,这个国家的诗歌热情又会重新燎原。确实,诗歌作为一种语言的最高成就,一种胸襟和情怀的独特书写,它可能会偶尔沉寂,但永远不会消亡。诗歌在中国有特殊的地位。中国人的生命情趣、个体感怀、人生见识,常常要通过诗歌来抒发。没有了诗歌,这个世界就会少很多真实的性情、精微的感受,这个世界也会变得单调而苍白。

对很多中国人而言,山水、自然是一种宗教,诗歌其实也是。关于这一点,我常想起林语堂在《诗》一文中的话,他说,“中国诗在中国代替了宗教的任务”,“盖宗教的意义为人类性灵的发抒,为宇宙的微妙与美的感觉,为对于人类与生物的仁爱与悲悯。宗教无非是一种灵感,或活跃的情愫。中国人在他们的宗教里头未曾寻获此灵感或活跃的情愫,宗教对于他们不过为装饰点缀物,用以遮盖人生之里面者,大体上与疾病死亡发生密切关系而已。可是中国人却在诗里头寻获了这灵感与活跃的情愫。”这并非夸张之词。从终极意义上说,中国一直以来,都没有自己始终如一的宗教信仰,属于宗教意义上的性灵的抒发、对宇宙微妙的感受等情愫,几乎都被诗所代替。至少古代中国是这样。到了现代社会,文化选择日益多元,商业力量日益显著,欲望蓬勃发展,灵魂不断破碎,内心世界正在缩减,个人的情怀也不再活跃,许多人都过着千人一面的公共生活,精神悄悄地被规训,中国仿佛进入了一个不需要诗歌的时代。这表明真正的个人正在隐匿,“活跃的情愫”日渐衰微。一个轻的、机械的、塑料的、分工细密的社会,当然想不到用自然来给心灵疗伤,更想不到用诗歌的性情和慈悲来与世界对话了。

但是,在丰盛的物质面前,人依然需要一块小小的心灵栖息地,在喧嚣的时代洪流中,个体的真理依然有特殊的意义。而真正的诗,表达的正是“个体的真理”,它永远是个人对自我的追问、对世界的观察。这也是我多年来一直保持着读诗习惯的原因——在这个时代热爱诗歌,其实不过是守护自己内心那点小小的自由和狂野而已。我也乐于和诗人交往,感受他们的自由和无羁,并以此来修正我一个批评家的刻板和无趣。

广西的田湘就是我这些年交往最密切的诗人之一。我们认识的时候,最先是聊红木、沉香,接着才聊到诗歌,不知不觉,这已是多年以前的事情了。但我每次见他,总能感受到他作为一个诗人的率真和热烈。我经常在手机里读他发来的诗作,也经常在酒桌上听他朗诵自己的诗歌,每当这个时候,我就想,这是一个真正的诗人——只有真正的诗人,才会如此自然地把诗歌带到日常生活之中。而我认为,这正是诗歌最富生命力的特征之一:既是精神的私语,也是日用的艺术。

很多人都害怕说出这个事实——诗歌是可以日用的,总是假想诗歌只能活在一个纯洁的精神空间里,这其实是对诗歌的误读。诗歌的发生,缘起于劳动,缘起于感怀,缘起于行走或送别,这就是日用;最初的诗歌,不仅是写生活,它本身就在生活之中。诗歌最辉煌的唐代,诗人并不是躲在书斋里写诗,而是一直在生活、行动中写诗,他们的写作实践,把诗歌变成了极具大众性的日用的艺术,但这并没有降低诗歌的品质。这令我想起胡兰成在《中国文学史话》一书中写到的一件事,他说一个日本陶工对他说:“只做观赏用的陶器,会渐渐的窄小,贫薄,至于怪癖,我自己感觉到要多做日常使用的陶器。”一个陶艺家要经常烧一些日用的产品,比如平常吃饭的碗,喝茶的杯,装菜的碟,由此来平衡自己的艺术感受,以免使自己的感觉走向窄小,贫薄,怪癖。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大的艺术创见。因此,胡兰成说,“人世是可以日用的东西”,也正因为它的日用性,“所以都是贵气的,所以可以平民亦是贵人”。因此,我们今天要重建诗歌的尊严,不仅要恢复一种诗歌精神,更要恢复一种诗歌的日常生活,恢复诗歌作为一种日用的艺术品质。

田湘有自己特殊的工作,但他在任何场合,都从不讳言自己是一个诗人。他像许多诗人一样,有真性情,但他的诗歌却和很多诗人不一样。他的诗,和当下一些重要诗人比起来,要简单、朴素得多,似乎谈不上什么复杂的诗艺,也不乏随意、粗糙之作,从观感上说,他的诗真是其貌不扬。而我之所以对他的诗歌怀有浓厚的兴趣,首先是感佩于他的写作状态,他真是接续上了一个重要的诗歌写作的传统:有感而发。他不写所谓的“纸上的诗歌”,不无病呻吟,极其尊重自己的感觉——写作既是对感觉的找寻,也是从感觉出发,用语言为感觉塑形。如果照现代诗歌的标准看,凭感觉写诗已是古老的行为,诗歌也可能会因此而过于直白,而匮乏可以分析和阐释的高深诗意。可是,假若诗歌只是语言的精妙组装,或者只是为了表述精神的迷途结构,而诗人偏偏不愿意直接说出自己的第一感受,诗歌就会因此而变得深沉而重要么?当代诗歌的深奥、晦涩、繁复,已经相当普遍,它对于解析一种精致、复杂的现代经验而言,或许是必要的——一眼就能洞穿一切的时代过去了,我们必须正视这样一个经验极为复杂、缠绕的时代,但我们是否也要为诗歌留存一份简单和直接?

诗歌的核心是情感,而我以为,有感而发依然是表达情感最有价值的方式之一。

正因为一直坚持有感而发的写作习惯,田湘的诗或许才远离当下诗坛的风习,以自己单纯、质朴、有时也直抒胸臆的诗歌语言,观察、分析、阐释、质询,自由表达,也坦率直言。一些诗句,是生活的偶得,一些诗句,是反复吟咏之后的语言提纯,他的诗,有一种古典与现代相结合的风神。他明显是一个抒情主义者,拒绝用玄奥的意象、过分晦涩的词,他也许认为,直白其心反而可以直达事物的本质。



一朵即将消逝的花

没有人来怜惜

我也无法替她说出内心

但我在见到她的瞬间心就痛了起来

好像凋落的不是她,是我自己

好像是我在这无人的地方

悄然死去了一次


没有人能阻止一朵花的衰败

正如没有人能阻止她的盛开

——《残花》



一个人老去的方式很简单

就像站在雪中,瞬间便满头白发

   ——《雪人》



田湘写花的凋落,写人的白发,这些都是古老的主题,关于年华、时间,多少诗人感叹过了,但他觉得依然有话可说,因为这朵“花”,这些“白发”,是他个人看见和感受到的事物:见到花,想到的是“凋落的不是她,是我自己”;见到镜子里自己的白发,他说,“我不忍老去,一直站在原地等你”,“除了你,哪怕是上帝的眼泪/也不能将我融化”。这就是属于田湘的“个体的真理”,他说出自己的心痛,说出自己的悲伤,他抒情与感怀——这样的时刻,他需要诗歌帮忙他记下自己真实的心情。这些细小的“个体的真理”,只是情感的碎片,但对于诗人来说,这就是他的世界,他很容易就通过一朵花,一根白发在这个世界里确证自我的存在。

所以,这个诗歌里的“我”,从不冷漠,甚至还显得过于炽热了,以致田湘的一些诗歌,似乎缺了点隐忍和节制,沉潜下来的东西还不够丰富,一切都抒发得太白了。这似乎已经成为田湘的诗歌性格,他已无意改变这点,但我发现,他的诗歌中写得最好的部分,恰恰来自于这种情感的真挚、锥心,因为有情,所以动人。“夜深了/女儿的心思/和她望着镜子迷茫的表情/我放不下//天凉了/母亲的关节痛/和父亲的胃窦炎/我放不下//……在这个世界上/哪怕我放下了/属于我的青春、欢乐和财富/可那些爱着我的人/和我所爱着的人/我都放不下”——读到这样的诗时,我着实心动了一下,许多时候,我们对亲人和世界的挂怀,不就是这么简单么?但在我们的人生中,何曾如此简单地说自己的“放不下”?太多的伪饰,太多的知识,已经无法让我们直接说出自己心中所想,我们可能更理性、深刻地认识了人生,但我们却漠视了自己的无情。田湘正是通过简单的抒情,重新成为了一个有情人,他的爱和恨,都有明确的指向。




田湘的诗,并不空洞地抒情,他重视人与物的对话、凝视,进而从物中返观自己。他热爱世界,并在这个世界里,建立起了自己的物象系列,所以,他的诗歌中,不仅有他的精神,也有物的精神。物象的建构,不仅使他的情感落地了,同时也让一些看起来平常的事物具有了诗学的意义,使它们在诗的视野里获得了出场的机会。他经常写的物象,有车站、火车、河流、云、雨、月亮,等等,而最经典的是“黄花梨”与“沉香”:



让我用一百年的光阴

为你绣出飓风的纹路

绣出琥珀金丝

绣出山水、森林、天空的倒影

绣出虎豹在树丛中漫步


让我用一百年的光阴

绣出种种鬼脸

使你拥有人类最滑稽可爱的一面

绣出贵妃斑

铭刻你的青春

       ——黄花梨



被你爱

只因我受过伤害

刀砍。雷劈。虫蛀。土埋

在苦难中与微生物结缘

在潮湿阴暗之地

结油 转世

一截木头换骨脱胎

腐朽化为神奇

安神。驱邪。醒脑

把最好的眼泪给你

别人被爱是因为完美

我被爱是因为

遭遇伤害

       ——沉香



田湘诗歌中的“黄花梨”与“沉香”,已成了具有他鲜明个人印记的物象符号。木头的美,如此诗意、飞扬,那些灿烂的花纹里蕴藏着风雷的声音;木头的结香,如此沉实、内敛,那些伤口、泪滴,全是生命的细语。除了田湘,我不知中国还有哪个现代诗人,曾如此毫无掩饰地亲近“黄花梨”和“沉香”,为它们立传,为它们歌哭,一次次地把它们写进个人的诗里。李敬泽说:“考察田湘的沉香诗,要把它放进传统背景中去,一是古典诗歌的大传统,特别是其中咏物抒怀的诗学风范。另一个是小传统,是‘袅袅沉水烟’的传统,是大传统中的支脉,就是关于沉香这种物质,关于焚香这种生活方式的书写。田湘在现代语境中复活了关于沉香的书写传统。他把一种已近消散的文化和诗学脉络重新接续起来。或者说,他发现了、激活了沉香传统的现代活力。”确实,这种对物的再书写,并使之具有诗学的维度,这是还原了诗歌写作中极为重要的一面——诗歌正是通过语言创造世界:它创造生命与文化的世界,也创造物的世界。其实,中国诗歌一直有不太及物的传统,长于抒情、言志、感时忧国,往往对于物的世界、经验的世界过于写意,大而化之,这也构成了中国诗歌崇尚情与志、长于务虚的传统;而缺乏实证支持的诗歌,有时,它的现代品质也难以建立起来。

现代诗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对于复杂经验的分析、阐释和表达,这之中,当然也包括物的经验。在现代生活中,精神的落实往往是通过物来完成的,甚至许多的时候,物质本身就是精神。因此,二十世纪以来,现代作家从不藐视物质的力量,物质的繁殖和增长,既挤压着人的精神,也扩展着人的精神。这是一种诗歌的灵魂辩证法。田湘的写作证实了这一点。他对一些物象的反复吟咏,寄寓着他的诗歌情怀,也包含着他对世界和自我的省思。“你若打开自己的美丽/爱情和王座就属于你/”,这说的是黄花梨;“谁能守候百年的寂寞/把苦难升华/让枯木再生/谁能在纷乱的世界里/凝固脆弱的承诺/让生命与爱永恒”,这说的是沉香——但这些何尝不是一种自我凝视、自我省思?物不仅仅是物,它成了田湘通向内心的一个入口;他的诗,不是心灵的空转,而是落实于日常事物之中。他是一个有世俗心的诗人,他通过一系列核心物象的再造,建构起了自己的诗歌风格。

这些核心物象,除了“黄花梨”和“沉香”,还有“老站房”:“老站房站在黄昏里/像一块旧伤疤/更像一座孤独的坟/埋着我的旧情感”;还有“火车”:“ 动车开的时候,我的身体就有了/高铁的节奏,有了莫名其妙的快”,“旋转的车轮/就像这旋转的世界/ ……/ 我的身体也跟着快速漂移/心律也在加速跳动/而我的爱/却想在你的怀中/停止”;还有“月亮”:“ 只剩下一弯镰刀了/要割掉谁的疼痛”。田湘还写秋风、河流、树,等等,一切生活中的事物,都可进入他的书写视野,但他对于那些最有心得的事物,是不断推敲、琢磨,谨慎地选择用词,为一个佳句的偶得而狂喜,最终的目的,无非就是要找到他在这个世界上最深情、难忘的角落,甘愿为之歌哭。有时,他对一种事物的歌咏中,之所以会显得用力过猛,就在于他用情专一、爱的深切,在他的内心,一直存着一个希望,那就是希望这个世界是有温度的,人也是有所爱的。




田湘的诗歌,还有一个重要的品质,那就是关于生命的思索。以诗歌的方式思考,这在现代诗中我们并不陌生,但这样的思索,常常是把现代人置放于一个卑微、痛苦、幻灭、绝望之中,人多是稻草人、虫豸、悲观主义者、绝望的弃儿的形象,人类失爱、失信,生活中在惶惑、迷茫之中,人似乎只能匍匐在地面上生存,再也难以站起来歌唱了。这当然是不可回避的现代人的生存处境之一。但田湘的写作告诉我们,这并不是生活的全部。他试图以自己的方式对现代诗中这一普遍存在的黯淡品质提出抗辩,进而对生命、存在作出新的思索。对此,张清华评论到:“他并不缺乏对世界、对生命与生存的亲近哲学的思考,只是他的这些思考并不借助谱系学意义上的‘知识’,而是靠了对世界的忧患而直接进入。”这一点非常重要,它使得田湘的诗歌维度显得更为丰富,他明白人的渺小与脆弱,但也不放弃歌唱的权利,尤其对世界中那些卑微的事物、低处的生活,他一直存着爱与同情。他似乎要向这个世界作一个相反的见证,如他自己在诗中所言,“在加速的时代寻找缓慢的爱”,在现代世界里寻找传统生活,在卑微的事物里发现坚韧、明亮的品质。



我用加法

计算我逐渐增加的年轮

和增多的白发、心酸、痛苦、回忆

我用减法

计算我逐渐远去的青春

和减少的黑发、激情、快乐、童心


……

但有时我也在加减法中找到惊喜

比如我用加法

增加花园里的小草和花朵

让春天多一些美丽和情趣

我用减法

去掉树上的几根枯枝

让冬天少一些忧伤

   ——《加法·减法》



树在飞,而我

和奔驰的火车

却在加速行进中

加速退出

一幅幅生活的风景

加速退出

历史和现实

——《我感觉树在飞》



虚掩的门里

有着许多不为人知的秘密

有着童年、少年和青春的梦想

有着虚空、孤独、忧伤和甜蜜


它似乎在等待一个人

轻轻地把门叩开

可直到青春逝去

那扇门依然虚掩着

那个叩门的人依然没有出现

   ——《虚掩的门》



田湘习惯思索生活的两面,加法与减法,打开与虚掩,快与慢,他相信生活的另一种品质总有一天会出现,所以,他的诗歌精神并不阴郁,相反,他能给人以信心,因为他一直相信生活中还有值得守护、值得为之献身的事物。他感伤,但不绝望。他能在“小草”身上看见“微笑”,能在“河流”里听见“唱歌”的声音,他珍重一切生活中细小、柔软的碎片,而这些碎片,更像是他的心灵穿越各种眼泪、苦难之后一点点积攒下来的,明亮,坚韧,充满暖意。他反思现代文明的各种症候,但也相信生命的本然、世界的本然终究可以为人类的生存敞开新的道路。


而像这样的诗,更是把他对世界、生存的感悟内在成了一种哲学般的思绪:


哪怕你读书万卷

也无法阅尽

他醉卧秋风的

无限愁绪

     ——《秋风醉》



江南的庭院很深,白墙黑瓦

住着前朝的商人,富可敌国

却也敌不过,一场雨


雨在秋天打开了菊花

走出瘦瘦的美人

美人送来窒息的一吻

雨便不停地哭泣

菊花就掉了头颅

   ——《在雨中复活一朵菊花》



在这些诗里,田湘不再是直白地感怀,而是把情绪藏得很深,他是用一种感性的方式思索,但这样的思索,因为诉诸于形象,而更富诗的品质。他的诗,既是对世界的直觉,也是对一种事物与生活的沉思;他有诗人的豪放与旷达,也有一个思索者的警觉;尤其是他对生命与世界那天真而偏执的看法,更是构成了他诗歌中独特的精神底色。诗歌中的田湘,饱满、激扬、大步前进,但他同时也抗争、内省、反诘、默想。他相信生命的价值、人的意义,相信活着的尊严不可冒犯,看到生之喜悦,也看到死之悲哀——那种生命的热烈与凉意,构成了他诗歌的内面,所以,他的诗,既沉重又轻盈,既复杂又简单,背后贯注的是一种他对灵魂的寻找,对人生的觉悟。

我知道,这些年田湘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写作状态,即便一次漫步、一次茶饮,也会诗兴大发。他有感而发,他创造物象,他思索生命,这是我在他的诗歌中读到的最重要的三个特征,为此,他把诗歌还原成了人类生命的吟唱,而不仅是个人的窃窃私语——那些被他用诗歌大声说出来的事实或思绪,我总觉得,更像是我们平庸生活中残存的精神奇迹。作家东西曾说,田湘是一个有所坚持的诗人,他的某些坚持就像他的收藏,是怀旧的,是经过时间考验的,是有价值的。确实,为了更好地呈现自己的这种坚持,田湘的一些诗歌表达还略显匆促、过于直接,但他作为一个诗人,捍卫了自己的诗歌理想,赤诚地说出了自己对世界和生命的感受,并且让读者为之感动,这就够了。


2015年9月15日,广州


(作者:谢有顺,中山大学教授,评论家,博导,长江学者)



注释:

①林语堂:《诗》,见《吾国与吾民》,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②胡兰成:《中国文学史话》,第13页,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版。

本文中所引的田湘的诗,均出自他以下四本诗集:《城边》,中国文史出版社2006年版;《虚掩的门》,中国文联出版社2010年版;《放不下》,广西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遇见》,长江文艺出版社2014年版。后面不再另注。

④李敬泽:《诗的天地由窄门中走出》,引自田湘的新浪博客,20141212日。

⑤张清华:《“在加速的时代寻找缓慢的爱”——序田湘的诗集〈放不下〉》,见田湘:《放不下》,第4页,广西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责任编辑:牛莉
扫描二维码以在移动设备观看

诗讯热力榜

  1. 积极建构彰显当代中国特色的诗歌美学——“中华诗词传承与发展专题研讨会”综述‍
  2. 何为好诗——当代著名诗人论诗访谈录
  3. 批评家张清华访谈:理论与创作的双向奔赴
  4. “每日好诗直播间”走进中山大学通识教育课堂
  5. 每日好诗第421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6. 每日好诗第421期(旧体诗)入围作品公示
  7. 屈子行吟·诗歌之源——2024中国·怀化屈原爱国怀乡诗歌奖征稿启事
  8. 2024年“春天送你一首诗”活动征稿启事
  9. 第417期“每日好诗”公开征集网友评论的公告
  10. 第418期“每日好诗”公开征集网友评论的公告
  1. 屈子行吟·诗歌之源——2024中国·怀化屈原爱国怀乡诗歌奖征稿启事
  2. 中国南阳·“月季诗会”采风作品小辑
  3. 每日好诗第420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4. 张宏森:在新时代山乡巨变中开辟文学的广阔天地
  5. 东莞青年诗人展之六:莫寒的诗
  6. 每日好诗第420期(旧体诗)入围作品公示
  7. 2024“春天送你一首诗”征集选 | 第五辑
  8. 东莞青年诗人展之五:莫小闲的诗
  9. 《诗刊》改版保定恳谈会暨《京津冀诗人》一周年纪念活动古城举行
  10. 2024第二届“天涯诗会”征稿启事
  1. 2024年“春天送你一首诗”活动征稿启事
  2. 中国作家协会致全国作家和文学工作者的新春贺信
  3. 每日好诗第415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4. 2024年橘花诗会诗歌征集启事
  5. 最后的高音:论吉狄马加 | 《作家》24年2月号
  6. 每日好诗第415期(旧体诗)入围作品公示
  7. 新华社特稿丨习近平:文化传承创新的引领人
  8. 每日好诗第416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9. 第413期“每日好诗”公开征集网友评论的公告
  10. 每日好诗第414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1. 中国诗歌网开通“《诗刊》投稿专区”
  2. 《诗刊》征集广告词
  3. 清新旷达 笔底无尘——读温皓然古典诗词
  4. 同舟共济,以诗抗疫——全国抗疫诗歌征集启事
  5. 关于诗和诗人的有关话题
  6. 寻找诗意 美丽人生——上海向诗歌爱好者发出邀请
  7. 赏析《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
  8. 以现代诗歌实践探寻现代诗歌的本原
  9. 公告:中国诗歌网“每日好诗”评选相关事宜
  10. 首届“国际诗酒文化大会”征稿启事 (现代诗、旧体诗、书法、朗诵、标志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