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说吃货死后会变成一本菜谱

作者: 2020年05月01日11:30 浏览:6391 收藏 觉得不错,我要 赞赏

点击音频,听今日好诗


人固有生死,身朽同草木。

音容既不存,魂魄莫之复。

所历平生事,辑成一薄牍。

行者溯其踪,舆图极海陆。

歌者列其乐,短啸继长哭。

晦者缄秘藏,显者架上穆。

似余每饕餮,当录酒与肉。

死后终藉藉,生何讳碌碌。

或期千载下,偶然一交目。



点评

晋人王羲之曾经感叹:“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早自《诗经》以来,古人涉及生死题材的诗颇多,似无剩意可言。这首诗却能通过新奇的想象,另辟蹊径,写出了不同于前人的感受。

《他们说吃货死后会变成一本菜谱》,是个现代汉语陈述句,以这样的大白话来作标题,颠覆了旧体诗的语体风格,与诗中薄牍、舆图、缄秘、饕餮、藉藉以及朽、溯、极、啸、穆、何等大量雅词、单音字,及其文言用法形成了强烈的反差。这类标题方式今人时或用之,如茗风的七绝《我想回到我的木格子童车里》等。虽非自我作古,然而作者似乎比较偏爱这种命题方式,如《下雨天总是睡得好》、《今春窗下有斑鸠做巢》、《回娘家》等,即是如此。这种旧体诗命题方式是否可视为有效的创新途径,姑且不论,但从这个题目仍然可以窥见作者的匠心。“他们”看似第三人称复数代词,其实无所指称,而吃货死后变成菜谱,更是一种无厘头式的表述,化解了主题的庄严肃穆感。

全诗十八句,可分为三层。前六句为第一层,总说人必有死,死后形体与精神俱无存,而生前种种会记载在文书之中。首句“生死”是个偏义复词,指“死”,语本司马迁“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之论,文天祥用之曰“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取其“重于泰山”之义,此诗则接以“身朽同草木”,取其“轻于鸿毛”之义,更接近于客观冷静的叙述。次二句顺接“身朽”,从“音容”与“魂魄”两方面补足了死后的幻灭感。三四句承前启后,写惟有生前所历诸事会被辑录在“簿牍”(文书)之中。“薄”,似应作“簿”。中八句为第二层,列举各色人等在“簿牍”上记录的重点内容。分别以“行者”、“歌者”,“显者”、“晦者”两组对比,引出“似余每饕餮,当录酒与肉”,以此切题。旅行者之足迹,歌唱者之啸歌,各有其记录的重点。概而言之,身殁世而名不称者被封闭隐秘地藏起来,建功立业身居高位者的事迹则被公开陈列供人观瞻,那么,像“我”这样饱食终日无所用心者,在“簿牍”上被“记录”的内容则无外乎“酒”与“肉”了。后四句为第三层,呼应开头,写出对待生死的两种不同的态度。“藉藉”指声名显赫,此处用其反义即“藉藉无名”之意,以与“碌碌”(平庸)相对而言。谓既然死后多半名声湮没,那么何须讳言生前的碌碌无为呢?进一步为芸芸众生中的“吃货”张目。结尾二句是说,有的人却不这么想,而是希望千载之后,还会有人记起他。全诗到此戛然而止,留给人无尽的思考。所谓“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作者并不纠结于对生死的疑惧,也不关心对历史的思考,“簿牍”一视同仁,只是客观实录。在看似戏谑的外表下,隐藏着达观、自嘲的人生体悟以及对于平等精神的追求。倘能就“似余每饕餮,当录酒与肉”稍作铺展,则扣题会更紧密一些。

特邀点评:莫真宝






“每日好诗”点评专家名录

北乔 陈先发 陈卫 曹宇翔 程继龙 耿占春 冯雷 顾北 顾建平 高昌 洪烛 霍俊明 韩倚云 何冰凌 简明 蒋浩 蒋登科 江合友 贾鉴 贾清彬 雷武铃 冷霜 李少君 李建春 李海鹏 李犁 刘向东 刘波 李云 李之平 梁晓明 卢辉 罗振亚 马知遥 莫真宝 南鸥 钱文亮 任毅 荣光启 树才 师力斌 谭五昌 唐翰存 田原 唐诗 吴投文 汪剑钊 王久辛 王士强 王海亮 西渡 向以鲜 杨碧薇 杨克 杨墅 杨四平 杨庆祥 杨献平 杨逸明 余怒 叶舟 朱必松  臧棣  张德明 张定浩 张清华 张光昕 周伟驰 周瓒 周燕婷等。

(以姓名拼音为序,排名不分先后)

“每日好诗”栏目主持:王夫刚




点击查看

“每日好诗”投稿专区

“每日好诗”评选相关事宜

“每日好诗创作谈”约稿启事

中国诗歌网“每日好诗”诗人名录


温馨提示:

稿费、赞赏在线申请领取方法领取办法




扫描二维码以在移动设备观看
投诉举报

赞赏记录:

投诉举报

举报原因(必填):
侵权抄袭 违法违禁 色情低俗 血腥暴力 赌博诈骗 广告营销 人身攻击 其他不良信息
请详细阐明具体原因: